狮子山位於重庆南岸龙门下浩与玄坛庙之间,在南岸羣山之下,係一座小山。其形状像一个狮子,头部向朝天门,尾部则在龙门下浩,因此而得名。
在狮子山的脚下,有一座庙名叫慈云寺,范围广约一万坪左右。庙內慈云宝殿,塑像极为庄严。两厢係和尚唸经的经堂、帐房、储藏室等。大殿前面有一座斋房,为和尚用膳之所。和尚用膳,规矩甚严,膳棹係长条棹,每棹约坐十名左右。本寺共有和尚七八十名,用膳前先敲用膳钟,和尚进入膳房时,一排一排的就坐。全体和尚均係面向左方,用膳前合掌唸经,意態虔诚。和尚用膳名叫用斋,也叫斋饭。大殿后面係和尚的寢室,依山建立,计有两层,全部和尚,均在此就寢。本寺规矩甚严,秩序亦好,平时分派职务,各执其事。对日抗战时期,本寺和尚,並曾参加空袭服务的组织,名僧侣服务队,在日寇飞机轰炸重庆时,本寺的僧侣服务队,贡献甚大。
在抗战八年中,本寺的佛法兴旺,几乎每天均有一处或二、三处的唸经法事在做。由於重庆城区,经常遭到日机的轰炸,在城內的寺庙佛堂,无法安定工作,因此住居在城內的善男信女,一切的超度唸经,均到对岸的本寺来办理。在抗战前和战时,经常在城內长安寺庙內,讲经说法的能海大法师,当时是很能吸引听众的讲经法师,听众极广。在抗战期中,为安全起见,能海法师的经堂,也时常迁到本寺大殿来。所以本寺在抗战期间,可称极盛时代。
在本寺大门前面,係一条南岸的沿河小道,这条小道,洪水时期,河水上涨到这条小路之上,庙门之前。枯水月份,水退之后,小路下係一岩石,约有一丈五尺高,上刋「字水」二字,每一个字纵横约一丈大,书法雄劲有力。这二字的由来,是因为这一段河水长流时,像字一样。这两个字,每隔一、二年,要用白油漆重漆一次,故在城区的人,均可淸晰看到。
民国初年**在重庆设立海关时,就是设在南岸狮子山脚下。那时的南岸,弹子石王家沱岸边是日本租界,日本军舰商船,就停泊在这里,法国人的商船,邻近日本租界不远,有一「吉利洋行」。英国人在南岸上龙门浩江边岸上,则有「英国隆茂洋行」。就因为英、法、日的商船,最初多停泊在南岸江边,所以**的海关,那时就设在这里。当时民间有一段民谣是:「玄坛庙狮子山,狮子脚下修洋关,洋关修起把路栏,是驳船,要㸃关,洪水月份要拉滩,哟喂!」后来各国商船,改泊靠城区的千廝门,朝天门,太平门等处,海关的重心,乃迁移到太平门顺城街一带。但抗战时期,海关的官舍,仍有一部份在南岸狮子山。
民国初年的海关,由於海关的高级人员,多係外国人,而海关这一设立及名词,均由外国而来,故一般人民,对海关均称做「洋关」,对外国人则称为「洋人」。当时除英法日等国的商船抵达重庆时,均要靠近狮子山海关的关卡,逐一验关办理进关手续外,我国商运大木船,亦要靠近关卡,验关纳税。
重庆南岸的江水,就是长江,水流甚急,船行上水,必须在岸上拉滩,否则就无法上驶。那时拉滩的人,係一行业,其生活就靠拉滩为生。此后由於轮船日渐增加,运货的木船也就日渐减少,甚至完全被淘汰。而拉滩这一行业,也就跟着轮船出现而被迫改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