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讳开庆,四川省江津县人,以民国前八年冬月初六日生於县之yg八政鄕。祖绍宗公、府庠生,文名籍甚,兴学校,劝农事,排难解纷,一鄕物望归之。父诗章公、性豪爽刚直,乐於助人,见不平,卽为之伸雪,致为地方豪劣所忌,勾结土匪据杀於匪窟,县人深哀悼之。母胡太夫人,仁慈贤淑,育子女五人,先生其长子也,诗章公被害时,年甫十二,幼妹尙在襁褓中。太夫人茹苦含辛,强忍哀思,抚孤至均卓然有成,县中识与不识,咸钦敬之。
先生赋性聪颖,幼入家塾读,过目不忘。民国五年,丁父忧。同年入聚奎高等小学,以学制变更,至八年毕业,旋卽赴渝考入求精中学;次岁端午节,循陆路返津,为土匪所掳,耗资赎回,輟学在家选读藏书。十年秋,就读江津县立中学,四年级时,校中发起择师运动,被推为主持人之一,迨校长撤换后, 先生等亦奉省令斥退。十四年赴北京,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,十月,以同学彭纶、吴大猷之介,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,实际入党则为上年十一月主持择师运动之时也。
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,北京各界民众於举行爱国大会后,游 行至临时执**请 愿,临时执政段祺瑞嗾使衞队开鎗,当场死者四十余人,受伤者一百余人, 先生代表师大同学会,在请 愿队伍前列,身中三鎗,为友人扶救出险,住院四月幸获痊癒。此卽世所谓「三一八惨案」,段祺瑞亦因此下臺。同年八月,归里省亲,十月返北京,继续党务活动,並发起组织四川革命靑年社,出版「四川靑年」半月刊,躬任主编,社员三百余人,均各大中学优秀分子,为当年北京市党部重要外围团体之一。国民革命军光復武汉后,北方局势日紧,由张作霖成立所谓安国军总司令部维持残局。十六年三月十八日,各校举行纪念日,师大学生会请 先生演讲,次日淸晨,军警大捕党人及各校学生四十余人, 先生被捕,幸其早已发觉为北京警察厅暗探所监视,对於有关文件用毕卽燬,警厅未能搜出所谓不法活动证据,终於四月二十日准予保释。五月初,市党部祕密通知,谓将再有拘捕行动,嘱速离,乃化装出京,展转抵汉口,入中央日报任编辑。是年九月,寧汉合作,中央日报停刊,返川休息。
十七年三月,在渝任革命军日报驻川特派员,五月应湖北民国日报电邀,抵汉口出任该报编辑主任。初,桂系军人於北伐过程中,奄有鄂省■路沿线之地,以汉口为其重心所在,湖北省市党部及民国日报皆在其势力控制之下,至十八年春,行动日益跋扈。 先生平素於社论及新闻撰稿,强调促进全国统一,对桂系举措颇露反对之意,已为彼方不满。武汉政治分会成立前后,桂系行动益越常轨,视 先生如芒刺在背。五月初,汉口市长潘某於约谈中,声色俱厉,诬以有勾结反动派嫌疑; 先生知报社已不可再留,辞职赴南京。未几,返里。十九年三月,四川省党部改组成立,任宣传部祕书兼四川晨报社长、国民通讯社社长,致力宣传工作。二十三年秋,四川第五路剿匪总司令部借调 先生至宣汉总部任政训处副处长,主办该部政工,並组训民众,四阅月中,规模大备,借调期满,返省党部。二十四年三月,请辞本兼各职;出川,任职北平军分会政训处;旋隨处至西安;该处改为军委会政训处西北分处,配属西北剿匪总司令部之后,继续供职,奉命对军队政训工作,作一有系统之硏究。 先生以一月时间,搜集资料,並就其在川主办政工之心得,写成「军队政训工作之理论与实际」一书,约十万言,由总部印五千册,分发西北各部队及全国政工单位应用。我国军中政训之有系统性专著,自此书始。二十五年元月,奉派赴南京创办「中心评论周刊」,以唤起国民共赴国难为宗旨,撰稿者多係国內外知名之士,於中日问题之演变,分析尤其深入,颇获各方讚誉。年底,双十二事变发生后,停刊。
抗战爆发,隨**西迁。二十七年四月,至陕西王曲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任上校敎官,旋调任中央战时工作训练团第四团训育主任。同年七月,调兰州筹组第八战区政治部,以甘肃、靑海、寧夏及绥远四省为其辖区,八月,战区政治部成立,任同少将主任祕书。后此五年中,承长官之命,策画如何加强各部队政训之外,对於如何组训民众、调和各民族情感,以及防范共党等问题,亦均殫竭智思,提供建议,深蒙嘉纳。其间,尝两度至西安主办政治部特训班,选调中央战干团第四团**六百人,施以短期专业训练,再派往战区各部队任连指导员,以加强国军基层政工。有关选训之办理经过及所採业务、方法,呈报军委会政治部,蒙通令各战区採行。惟 先生右目自幼年卽视界不佳,来西北后情况更趋恶化,去年起左目亦被波及,为求根治,遂於三十二年元月,辞职返川。
同年八月,奉四川省**令派代理达县县长,九月接任视事;鉴於县府工作重心,战时为徵粮徵兵二事,而达县此时则徵兵工作,颇难达成每年八千人之配额,除积极改革兵役行政,以求及龄壮丁不论贫富,一律应徵,及说服地方人士增筹安家费用,使出征贫苦壮丁家属得以生活无虞之外,为改变社会风气,擬发起智识靑年从军运动。十一月初,闻中央有徵集智识靑年,赴印度训练基地,接受新军事训练后返国服务之议,遂约集县中各界代表座谈,並逐日赴省县立中级学校演讲,反应热烈,开始报名,至月底共五百余人,经就徵兵標准审査合格之一百六十余人,施以两週集训,然后亲率赴渝。十二月廿五日,抵江北营地报到,三十日重庆各界举行欢迎大会,由市长致词並赠旗。此为全国智识靑年从军到达陪都之第一批,故各方极为重视。三十三年一月,调中央训练团高级班第二期受训,六月结业,返达县任所。次年六月,调任永川县县长,两月后,我们接受日本投降,县政工作重心转为如何推动地方建设,遂致力於经济、交通、农田水利等之规划,期符**明定四川为全国建设实验区之目標。三十五年八月,请辞县长获准。
三十五年九月至三十八年十一月间,先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政务处副处长、国民**主席重庆行辕民事处长、重庆绥靖公署办公厅主任、西南长官公署土地处长等职。在此数年中,服务机关一再改组,职务亦迭有变更,然其职司所在,无不悉心以赴,凡所建白,莫不关乎军政大计及民生需求,尤能兴利除弊,切中肯綮,以是,歷任长官之倚界殊殷。
先生於三十六年在原籍江津当选国民大会代表,隨**撤迁来臺后,任经济部主任祕书、参事、顾问;四十五年自动请辞,改事文敎工作。惟是国民大会、宪政硏討委员会、光復大陆设计硏究委员会方面,则仍会无不与,言必有中,於有关方案之起草或专题之硏究,凡其力之所能及者,无不欣然接受,並如期完成。盖其治事態度向来如此也。 先生在西北时,尝於中央军校第七分校、西北干部训练团、及中央警官学校兰州特训班,讲授「总裁言行」课程,所撰「蒋介石先生的思想体系」一书,更获中央宣传部之嘉奖。至是,遂於国民大会等机关会议之余,先后在革命实践硏究院、调査局训练班、情报局训练班、臺湾省训练团、財政部財税人员训练所,分別讲授「总裁思想体系硏究」、「心理建设与精神动员」、「革命干部的修养」、「总裁行谊」、「经济政策」及「民生主义」等课程,约二十年之久。又於四十九年组成四川文献硏究社,五十一年创办四川文献月刊,五十九年发起组织中国地方文献学会,六十七年被推担任臺北市四川同鄕会理事长任内,组成川康渝文物馆,凡此,在当时均为创举,旨在整理或保存鄕邦文献文物,俾后之来者得有以寻觅根源。此外,著述之勤,更为人所罕及,计至六十九年夫人郑代表秀卿所编「健卢编著序目」为止,著作■目六十六种,编辑■目二十三种,约二千万字,七十年后编著之书,尙有十一种。其中畅销书如:国父经济学说、国父的民生思想、总裁思想体系硏究、中国经济政策、民国川事纪要、四川与辛亥革命、四川与对日抗战、民国四川人物传记等,皆为皇皇巨帙,取材之丰,析论之审,创见之富,虽专家学者亦叹有所弗及也。 先生则谓:「自念各种编著多驳杂不纯,不足以言著作。」抑何其谦哉。
先生平易近人,乐与人交游,而无所希冀;尤喜奖掖后进,而期其有成。律己綦严,治事唯谨,自奉俭约,待人宽厚,凡公义所在,无不锐身当之。尝曰:「吾生行事,但求心无愧作,足矣。」然而在臺数十年中,始终不能安其心者,则为大陆沦陷后,家人之安危。每当怀及三十八年陪都吿警,势将远行,拜辞请训,母曰:「汝旣以身许国,义当赴难,行矣自珍;侍我自有弟妹,勿以为念」,无不泣下沾襟。六十八年间,展转获悉,其母已於四十年不胜共党之压迫而逝世。 先生以终天之恨,夫復何言!遂在川康渝文物馆侧,购置套房二间,一设孺慕堂,恭陈其母塑像及纪念书物,另一则以其租息,备供奖学之需,用篤恩勤之思於万一。迨至七十二年其母冥诞日,復宣佈将孺慕堂全部產物捐赠旅臺江津同鄕会,作为永远会址,但求维持原貌,俾永存其纪念母氏之原意,兼供鄕人敎孝齐家之观摩。其篤孝之思,爱鄕之忱,有如此者。
先生早岁与中表亲胡淸贤女士婚,女士赋性温婉,育子女,天健、天德,女二,天华、天雄。 先生频年奔走在外,赖其在家操持,从无內顾之忧,不幸於三十七年底有鼓盆之痛,尝辑子女纪念母氏文字为「永怀集」一册,以誌哀思。来臺途中,邂逅国大代表郑秀卿女士,同是川人,倍觉亲切;抵臺后,过从旣密,相知日深,遂於三十九年秋结褵。此后数十年间, 先生之志业多赖其竭力助成, 先生之健康亦赖其殷勤照护,恩爱之深,唱隨之乐朋儔爭羡之。惟是 先生实心任事,勤於写作,七旬而后,渐至带病延年。本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午,以久咳不癒,至耕莘医院诊治,詎血压下降,心臟衰竭,急救无功,至晚间十时,溘然长逝。享寿八十有四。
综观 先生一生,以党为家,以国为命,投艰负重,竭智抒忠,有守有为,不惑不惧;歷军政训政宪政时期,一秉健行精神,竟成不朽志业。诚足资为表扬,而垂永式。